黄褐斑在病理上表现为黑素细胞异常活跃的特殊性,激光或强脉冲光在治疗黄褐斑时应最大程度减少对黑素细胞的刺激,避免黄褐斑的加重。因此,在能量选择上只针对黑素细胞内或细胞间的黑素颗粒进行选择性光爆破,通过低能量、多次光爆破作用使黑素细胞功能失活或抑制,同时黑素颗粒的多次光爆破,可以使黑素颗粒更微小化,更有利于被吞噬排出。近来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波长的激光相继出现,如694nm、755nm和1064nm,但需注意从低能量开始,缓慢提高能量密度,并且扫描需均匀,以避免产生色素不均的副反应,宁可提高每次治疗的扫描遍数,也不要轻易提高能量密度。遗憾的是:黄褐斑的复发是市面上所有治疗技术都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目前还没有一种激光或光子技术可以阻止黄褐斑的复发。因此,激光治疗还需联合其它方法,包括口服药物、外用药物及防晒等,是目前较为可行的治疗选择。以下将逐一介绍各种激光及光子技术对黄褐斑的治疗原理、效果、副作用。
Q-开关激光
1、红宝石激光:可以释放694nm波长的激光,治疗前后的病理学结果显示,在进行激光照射后,细胞外的黑色素立即出现明显的增加。在激光治疗几个月后,表皮的色素沉着回到治疗前的水平,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皮损加重,真皮中的噬黑素细胞仍增生活跃。红宝石激光治疗的黄褐斑效果一般,其中一部分反而更加严重了。因此,目前不推荐将Q-开关红宝石激光用于治疗黄褐斑。
2、翠绿宝石激光:翠绿宝石激光发射比红宝石激光波长更长的激光(755nm),因此可以穿透皮肤更深。易出现炎症后色素沉着,持续数周至三个月,翠绿宝石激光治疗黄褐斑时,要充分评估治疗后的副反应,以权衡治疗的必要性。目前尚不推荐该治疗方法。
3、Nd:YAG激光:采用大光斑、低能量、多次扫描的Nd:YAG激光,释放波长为1064nm的激光束,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原理是:一,通过Q开关Nd:YAG激光爆破遗留在皮肤表面及毛孔中的碳粉而达到微剥脱的作用,加快了皮肤表皮的代谢更替;二,Q开关Nd:YAG激光直接作用于黄褐斑皮损时,Q开关激光的纳秒级超短脉冲远远短于黑素颗粒、黑素细胞的热弛豫时间,能够被其选择性吸收。激光作用于黑素颗粒、黑素细胞时,可瞬间产生强烈的光机械作用,将它们瞬间破坏分解,破坏的组织通过皮肤表面脱落以及经吞噬细胞吞噬排除体外。三,长脉宽的1064nm激光(脉宽300us)作用部位较Q开关模式深,起到加热深层组织,包括成纤维细胞、黑素细胞,促进了成纤维细胞对胶原的生成以及调节功能过度活跃的黑素细胞,起到皮肤年轻化及改善黄褐斑的作用。并且双脉宽Nd:YAG激光能量输出峰呈平顶帽模式,故在黄褐斑治疗中更加温和、能量分布更加均匀,极大幅度的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因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其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剥脱性激光
1、铒激光:铒激光释放2940nm激光束,水是其靶色基,因此常被作为剥脱性嫩肤技术。治疗后即有明显改善,但都出现了炎症后色素沉着,并且持续了3到6周。因此,相对于严重的术后不良反应,短暂且有限的疗效就显得微不足道,目前并不推荐使用铒激光治疗黄褐斑。
2、二氧化碳激光:脉冲二氧化碳激光的靶色基也是水,多用于祛除表皮色素,在黄褐斑的治疗上多数都结合翠绿宝石激光。首先使用脉冲二氧化碳激光扫描以去除表皮,之后立即行翠绿宝石激光照射,这样有利于翠绿宝石激光穿透进入真皮层,祛除真皮色素。理论上,脉冲二氧化碳激光可以尽量少地向下传导热,从而减少炎症后色素沉着的发生。但相关的研究表明此种方法仍有较高的色素沉着发生率,因此也不推荐用于黄褐斑的治疗。
点阵激光
1、铒玻璃点阵激光:发射波长为1550nm的激光束,为非剥脱性点阵激光,非剥脱性点阵激光可以产生阵列样排列的微小热损伤区,而其周围的皮肤完好,从而使皮肤快速恢复,使真皮浅层的噬黑素细胞崩解,促其释放黑素小体至真皮层中,从而有外观上的改善,并可降低色素沉着的发生率。尽管在2005年非剥脱性1550nm点阵激光获得美国FDA批准的黄褐斑适应证,但目前的研究还不足以支持其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特别是针对亚洲人群的治疗效果需更多研究来证实。
2、红宝石点阵激光:点阵模式的Q开关红宝石激光是近年来尝试用于治疗色素性疾病的方法,结合了点阵激光和低能量、大光斑、多次扫描的治疗方法的优势,并且相对于1064nm的Q开关Nd:YAG激光,694nm的激光更加容易被黑素颗粒吸收。但目前报道的有关此方法的治疗例数太少,等待有更多病例积累后再评估。
强脉冲光
IPL:可发射出515~1200nm的普通光,在此区间黑素颗粒有广泛的吸收波长。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基于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虽然其发射光的脉宽为毫秒级,大于黑素颗粒的热弛豫时间,但是瞬间产生的强大脉冲能量还是可以破坏黑色素聚集区的表皮,再通过损伤表皮的代谢将黑素排出,因此多数患者经强脉冲光治疗后会产生小片状的薄层痂皮,持续1~2周后脱落,且可能出现炎症后色素沉着或色素加深的风险,多数患者复发。因此,应用时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