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榜眼、探花是科举制度里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的称呼。那他们的名称由来是什么呢?莫急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科举考试选状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明、清时期。首先来看一下古代科举制度的考试层次:
第一级院试,参试的可以被称为秀才,又叫生员。
第二级乡试,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所以又称作秋试。每三年一次,一般都在省城应考,上榜的称“举人”,头名叫“解元”,唐伯虎就中过乡试头名,因此得名唐解元。
第三级会试,参加的会试都是举人。会试需要还要赶赴京城,通过的会试称“进士”,头名称“会元”。
第四级殿试。通过会试的准进士还要参加皇帝钦点的殿试,通过殿试就是正式的进士了,殿试前三名依次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这个殊荣也是不容易啊。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总共有17人三元及第。
状元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于是改称“状元”了。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同时状元还有其他称呼,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所以又叫“魁甲”,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又别称“殿元”。又因其位居三鼎甲之首,所以也别称鼎元。
榜眼
至于“榜眼”,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榜眼”之名要晚于“状元”,唐代并没有榜眼之一说,但是有探花之说。
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后面以第三名为探花,所以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称。
探花
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唐朝的新科进士在春季放榜,新科进士为了尽情庆贺自己中第,要举行一场游园盛会,此时正是京城长安杏花盛开的季节,称为“杏园宴”。挑选进士中两名年少英俊者为“探花使”,负责到各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于是这两人便被称为“探花郎”。
由此可见,唐朝的“探花”只表示一榜进士中年龄最小的两个人,与殿试取得的名次没有关系。探花是什么时候被作为殿试第三名的称呼的,这是个很难确切回答的问题。

有人认为 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是状元、榜眼、探花。其实很多人有这个误区。
根据殿试的成绩高低,进士又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即殿试第一等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为“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
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第三等,也就是末等。
所以在古代科举中,进士分三等,即三甲,而状元、榜眼、探花则是头甲的第一、二、三名。

但是实际上,状元、榜眼、探花都是民间的通俗用语,并非官方用语。在朝廷正式发放的金榜上,只会写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