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木求鱼”语见战国•孟轲弟子编《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是孟子从“仁义”思想出发,对齐宣王“欲利”思想批评时说的话。故事经过是:
战国时齐宣王继位后,用田忌、孙膑为将,大败魏国,进入东方列强,邹衍、田骈、慎行等文学游说之士云集于齐。于是齐宣王就想效仿齐桓、晋文之事,谋求中原霸主地位。
这是孟子来见齐宣王,谈话内容就是从齐桓、晋文称霸问题开始的。孟子主张王者必须有“仁者爱人”的“心术”,试图用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唤起宣王“爱人之心”,可见宣王一开始就不赞成他的看法,以“损人利己”与之相对抗,但又不明确说出来。孟子说:“恩泽可以达到禽兽那里,唯独轮不到百姓,岂非怪事?用秤知轻重,用度知长短,对事如此,对心也是这样,你衡量一下,是否只有兴兵发动战争,危急诸侯、百姓,才称快于心呢?”
宣王说:“我怎么会高兴这个事呢。我是为实现远大志愿。”孟子说:“你的大愿望是食物不适于口、衣物不适于身,还是难以满足眼、耳之欲呢?”宣王说:“我不是为这些。”
孟子说:“然之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国,而抚回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意思是:如此说来你的大愿望便可知道了,就是想扩充国土,叫秦、楚来朝拜,从而威震四方,可是这样干法,就好比到树上去找鱼呀。宣王说:“你说得太过分了。”孟子说:“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为之,后必有灾。”意即:更有甚者,到树上去捉鱼捉不到还不要紧,不会有后患,可是照你的想法尽心去追求欲望,那可就有灾祸了。
“缘木求鱼”,形容到树林中或树上去找鱼,方向、方针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