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开国君王基本上都会干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这也不能完全怪罪这些君王,这些开国功臣,恃功而骄,为非作歹,因为跟君主的关系好,有时甚至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最关键的是,这些功臣都有实力,只要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对于统治十分不利;开国君王在的时候,还能震慑得住,但后世君主就没有这个本事了。
主弱臣强,一般都会天下大乱。《韩非子》里面说,作为君王要能控制这种情况,要有一种强大的“势”(以势压人),君王一旦失去其“势”,整个压力系统就会崩溃。一般开国的君王,熟谙权术,具有铁腕,拥有某种强“势”,下面的人摄于其“势”而不敢有非分之想。如果后代接位君主缺乏这种“势”,就只能出现“强枝弱干”,“权大欺主”,“取而代之”。
后来大臣们也跟着学聪明了,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自己的利益,知道开始养寇自重。养寇自重,就是故意放着敌人不打,故意留着敌对势力或对立面,用以牵扯另一方,以此使自己的地位变得重要,常常借机揽权索银。说白了,将军害怕国主卸磨杀驴,因此就是不干净利索地消灭敌军,妄图以纵容敌军的方式来保住自己的地位。
诸葛亮的空城计,就是司马懿的养寇自重。《三国演义》中写,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司马懿如果真得到这样的机会,麾下十余万大军,把他围住不就完了? 派几个神射手过去射诸葛亮,或者派一个小队过去火力侦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诸葛亮的把戏,一直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再怎样也不至愚蠢胆怯到“扭头就跑”的地步。
其实司马懿自己也知道曹魏对自己并不信任,后来书中大将军曹爽派并州刺史临行前刺探司马懿就能知道,司马懿心里明白,要是把诸葛亮给抓住,固然建功立业,更多的却是功高盖主,何况没了诸葛亮,自己还能领兵么?

这就是名将的聪明之处了,他们懂得养寇自重,朝廷有心腹大患的时候才用得着统兵大将,要是天下安乐,就是白起、王剪、廉颇、李牧这等名将,怕也只能解甲归田,哪里能有领兵作战的机会呢?
在《雍正王朝》最后,年羹尧也学会了养寇自重。他在四川剿匪的时候只用了一年时间,四川盗匪就被清缴到干干净净。到了青海,把整个青海包围了,可就是找不到敌人的主力,还给敌人留下了粮道,这么低级的错误,不是年羹尧应该犯的,除非是故意的。

再看看年羹尧的待遇,他享受成为西北王的日子,享受众星捧月的感觉,享受一国皇帝都得事事顺着他的感觉。说战争期间仅仅是年羹尧的行辕一天就要花费3万两白银,蔬菜也是从四川运输出去的新鲜蔬菜,从四川运送到青海,真的很奢侈了。为了维持西北大军的消耗,不说粮食就是饷银一天都需要20多万两。要知道那段时间连雍正都是节衣缩食以保障前线供应,但年羹尧却大手大脚浪费,而且还心安理得。

这样巨大的消耗掏空了国库,各省的粮饷都筹措不起,空缺很大,这让天下怨声载道。再这样下去,大清就要被拖垮了,邬思道不得不去提醒年羹尧,他和雍正是利益共同体,大清垮了,他也没有好果子吃,顺便也把敌人主力的位置也挑明了。
最后,年羹尧也没有好下场,雍正把年羹尧一贬再贬之后,还是把他给杀了。这能怪雍正吗?不忠是大忌,谁当领导,能容忍下属不忠,换成别人,可能就不是赐年羹尧自尽,给他留全尸了,而是把他千刀万剐了。